当非遗遇上科技,苏绣能生发出什么样的新活力?紫砂壶的花纹和样式究竟是如何烧制而成的?融合了文化与故事、技术与技艺的建湖杂技诗剧会带来怎样的视听感受?让南京金箔仅有0.0001毫米厚度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淮剧小镇,“非遗+文旅”深度融合的淮剧实景秀如何俘获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和《非遗里的中国》一起走进江苏吧。
由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将在五一期间邀您一起走进水韵江苏,领略非遗传承创新的时代新活力。节目将于今日CCTV-1晚八点档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
(资料图)
本期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以及影视演员杨童舒一起相约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淮剧小镇,漫步山水庭园,邂逅近30项极具江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感受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南北交融和水韵吴风。
这些非遗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也有近年因影视剧而火出圈的绒花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还有地方色彩浓郁的淮剧、大丰瓷刻以及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等。得益于传承人的守护与代代相传,如今,这些技艺不仅浸润着江苏这片土地的独特历史文化,还蕴藏着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
当传统苏绣和创新技术结合,会有怎样令人惊奇的际遇?有了SMA记忆金属的加持,仅靠触摸,苏绣便有了花会开、蝶会舞的“魔法”,从平面二维绣品摇身一变为立体动态绣品,世界第一幅动态交互苏绣作品应运而生。
近看有细节,远看呈立体。58个人用时3年绣成苏绣作品《西出长安》,这是苏绣从工艺品演变成艺术品的一处注脚。两根针、两个绣工,聚精会神中,依靠熟练完美的配合,才能制作完成双面异色绣品。他们让苏绣变成了国礼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扇窗口。
紫砂也叫“五色土”,可通过不同紫砂原矿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颜色。吕氏绞泥为紫砂壶设计和创新增添了新元素,形成了风格、样式不一的特色。
繁复精湛、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形成了紫砂“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姿百态的器型,生发出“美以致用,和而不同”的中华美学精神。出于对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喜爱和钦佩,李玉刚跨界非遗,将古音“融入”紫砂,倾情创作的歌曲《相承》将在节目中首发。
作为南派杂技的代表,建湖杂技融合了吴越文化与汉楚文化的特点,既不乏阳刚之气,又兼有婉约之美。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它,插上诗剧的翅膀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淮剧的念白、杂技的功夫,这是“技术+艺术”的完美组合。
500张捶打好的金箔厚度等同于一根头发,从25毫米厚的黄金,变为0.0001毫米厚的金箔。中间需要无数次的锤打压制。从0.02毫米厚粗压条到0.01毫米厚的半精压,到0.0007毫米厚的金叶子,再到0.0003毫米厚的金开子,然后还要继续锻打才能完成金箔制作。
金箔能打到如此之薄,秘密武器在于乌金纸的应用,它是中国独立研发的新型材料。“非遗+科技”使得金箔不仅可以更薄,出箔率也提高了30%
金箔制作中还有一个核心工艺,便是出具,也就是把金箔用鹅毛伴着口风挑入柔软细致的毛胎纸内。完成这一动作,不仅对鹅毛的挑选大有讲究,对技艺、环境的要求也都很高,须得平心静气、调节气息,在均匀的呼吸之间方能完成。
当淮剧与文旅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从传统舞台演出到融合文旅实景的表演,游客可以穿行于表演现场,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漫游体验?
古傩遗响,梨园奇葩,当传统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又会带来怎样的意外之喜?毋庸置疑,创新演绎是其未来发展值得研究的命题。
今日,CCTV-1晚八点档相约走进江苏,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淮剧小镇,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与时代创新,感受非遗的无限魅力!
来源:文旅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