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6月5日,安徽省高院公布了2022年度安徽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其中涉及一起13人盗掘古墓葬、倒卖文物案。
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祁某生、左某成等人分别组成盗掘团伙,使用洛阳铲、钢针等盗墓工具在寿县、淮南市谢家集区、庐江县、怀远县等地多次流窜作案,盗掘古墓葬,其中4处被盗掘地为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古墓葬。后高某军、陈某喜将前述在庐江县内盗掘而得的青铜剑、陶罐等三级文物8件、数枚青铜钱币等一般文物交由周某会倒卖,周某会以27000元的价格将上述文物卖给余某志(另案处理)。
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祁某生等人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墓葬,其行为均构成盗掘古墓葬罪,周某会以牟利为目的,倒卖三级文物五件以上,其行为构成倒卖文物罪,判处被告人祁某生等人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至一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107万元。
典型意义:人文遗迹属环境要素之一,与其他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共同组成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的环境。人文遗迹在科学、文化、历史、美学、教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一旦遭到破坏很难修复。本案犯罪主体是专业化犯罪团伙,具有资金提供、勘探墓葬、盗掘墓葬、销售分赃“一条龙”作业的特征,法院结合古墓葬损害结果、文物等级,各被告参与作案次数、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等因素,在法定刑幅度内,依法从重处罚。(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