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标准答案”视为灵丹妙药,就是
选择了平庸
【资料图】
一个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上的懒惰。
如果你做事没思考,只是依靠常识,依靠脑子中标准答案,即便再努力也是徒劳,也很难得到成长。
很怕遇到这样一类人,不论你问他什么问题,他的回答都是,我们的行业特性就是这样,我们以往就是这样处理……
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无论任何问题都能调出脑中的标准答案来应对。
一个人满脑子标准答案,其实就是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会有三个后果:
一、听不见建议。你说什么,他都有自己的答案,被常识所思维束缚,不愿接受他人的想法。
二、看不到进步。陷在自己的经验里,总是带着自己的标准答案去看待问题,看似稳健实则是在退步。
三、得不到成果。依据常识就是没有深度思考,考虑问题流于表面,自然无法取得成果。
把“标准答案”视为灵丹妙药,就是选择了平庸。
那我们该如何打破这样的思维牢笼,下文将结合稻盛先生的原文内容,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主动放弃所谓的经验、常识有怎样的想法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有怎样的行为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面对问题如果总是以常识进行判断,就不会得到超乎平常的结果。
唯有突破常识,打破思维牢笼。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关于打破常识,以下为原文内容:
在京瓷刚成立不久,我看到报纸上刊登着大企业的结算书,于是在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当时的客户几乎都是制造电器、机械类产品的大企业,我发现它们的利润率基本都在3%-4%,虽然各家之间存在若干差异,但整体利润幅度大致相同。
而当时京瓷的税前利润率高达20%-25%。这让我切身感受到“常识”的可怕。
大多数企业家并不具备像我这种追求“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的经营理念,而是基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所谓的“常识”——“业内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都在3%-4%,和我们公司差不多,所以我们还算不错。”
换言之,许多企业家拘泥于这样的常识——“这个业界,这个行业,保持这样的利润就可以了”。
如果以这种观念经营企业,最多只能获得行业内的平均利润。
在我看来,大部分企业之所以无法另辟蹊径、灵光闪现地飞跃发展,正是由于企业家只知道在所谓“常识”范围内开展事业。
战胜安逸
总是依据常识进行判断,就是不愿思考,实际上就是自己追求安逸的心在作祟。
打破脑中的标准答案,做出正确的判断,先从战胜安逸开始。(以下为原文内容)
如果要让自己更上一层楼,途中就会遭遇多重障碍,所谓障碍,就是自己那颗追求安逸的心。
只有战胜安逸心的“克己之心”,才能使人超越平庸,出类拔萃。
人有好逸恶劳的倾向,鞭策自己,克服困难向前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当战胜自己获得成功时,内心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人最伟大的能力就是超越自我的能力。大家应该见过下面两种人:
一个学生学习用功,取得了80分的成绩;另一个学生脑筋转得快,懂点要领,不努力也获得了60分。
后者评论前者说:“那家伙拼命死读书,成绩好有什么了不起,我要是认真起来,考的分数比他还高。”
毕业之后踏上社会,看见前者获得成功,后者又会说:“那家伙学生时代并不怎么样,我可比他强多了。”后者喜欢贬低同学,炫耀自己。
事情果真如此吗?拼命死读书,意味着不看想看的电影,意味着战胜贪图安逸的自己。
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也一样,他们一定是克服了自己的玩乐之心,全力投入了工作。这就是“克己之心”的体现。
我认为,在评价人能力的时候,应该把这个“克己之心”考虑进去。
换句话说,屈望,一味贪图安逸,不肯努力的人,他们的能力应归于低劣。服于自己的欲
在漫长的人生大舞台上获取成功的能力,绝对不仅仅限于大脑细胞的大脑皱折的数量。
主动创新,积极求变
创新的精神是需要不断锻炼的,就如同锻炼肌肉,你知道一万种锻炼肌肉的方法,如果不产生行动,肌肉也不会长大。
要想突破思维牢笼,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每日的工作中不断锻炼创新的精神。
关于在每日的工作中要发挥创意,以下为原文内容:
在每天的工作中,要经常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同时,带着“为什么”的疑问,今天要比昨天好,要不断思考如何改善改进。这样反复钻研,就会发展成为有创造性的工作。重复这样的过程,就能带来巨大的进步。
“就拿打扫卫生来说,今天从这里开始扫,明日就试着从那里开始扫,还可以尝试拖把,看看是不是能把地擦得更干净。总之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不要每天茫然地重复一成不变的打扫作业,而要不断思考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打扫方法,应该不断创新,不断尝试。在工作中,要具备这样的意识。这点很重要。”
“明天要比今天好,后天要比明天好。”以这样的态度钻研创新,哪怕进步的幅度再小,也要不断坚持改良和改进。这便是“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还是以刚才提到的“打扫卫生”为例,如果具备进一步创新的精神,就会开始思考“还有没有比拖把更高效的清扫工具呢?”于是对领导提出建议:“社长,公司能否采购一台新的清扫机?用它打扫的话,效率要比用拖把和扫帚高得多,这样的话,我一个人就能把活儿都干完。虽然清扫机价格较贵,但一年下来,由于减少了相应的人工费等开支,反而能够节约总体成本。”
随着不断努力创新,最后甚至可以对领导说:“我打算招募员工,开一家写字楼保洁公司,所以申请辞职。”于是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由于通过不断创新而掌握了保洁领域的各种技术,因此从事建筑保洁维护也并非难事。
每天的创新成果或许微不足道,但如果坚持积累三年,就会催生巨大的飞跃。
慢下来,不得缺少悲观的计划总是依据常识进行判断,意味着对待问题过于乐观,越是这样就越是要提醒自己,要慢下来,不要急于做出结论。
市场、环境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只有乐观的构思远远不够。
要让自己慢下来,全方位、多立场的将所有的问题都考虑一遍,设想出可能会出现的所有问题,这样悲观的计划必不可缺。
在悲观的计划后再乐观的执行,这也是成功的要诀。(以下为原文内容)
要想做成新事情、成就新事业,比如研发新产品或者开发新技术,首先必须乐观地构思。
换言之,必须心怀“无论如何都要实现”的坚定梦想和希望,非常乐观地设定目标,这是成事的关键。
当然,凡事不可一味盲目乐观,因此在制订计划时,则需要悲观地重新审视构思。
这里的悲观,是指小心谨慎地周密思考将会遇到的现实困难。
而在想清针对这些“悲观要素”的对策,将计划制定完毕后,则应以乐观的心态付诸实行。
这时不应再抱有悲观的情绪,否则难以行事果断,势必难以取得成功。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听起来似乎还是有点抽象,所以接下来以我们公司研发一款新型照相机的案例来说明。
当时,我从自己的思想和哲学出发,觉得必须做出一款拥有新特性的相机。
可由于公司当时技术实力有限,我们缺乏所需的核心科技。
于是,我问研发负责人:“(研发)要花多少时间?”对方的回答是“三到四年”。
我回应道:“岂有此理!我最多给你一年半的时间,我的希望是一年内完成。”
结果他说:“这(研发项目)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而且我们公司里没有掌握相关技术的人。”
不光是他,公司里的干部和优秀的技术人员几乎都说做不到。
当时,那帮人里只有一个人说“我看行”,于是我命令他负责该项目。
其他人或许觉得“公司一无人才,二无技术,研发怎么可能成功?盲目乐观而出头的人,到最后不但会失败,还会被领导骂死”。
我们京瓷一向鼓励员工勇敢尝试,不纠结于失败追责。
即便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下,当时绝大多数人依然裹足不前,不愿参与该项目。
其实我心里也明白公司当时的技术瓶颈,而对于那个敢说“我看行”的人,我也知道他并没有成功的包票。
而我就是在明白这一切的基础上,命令他挑头去干。这便是“非常乐观地设定目标”。
聪明人思前想后,往往会以悲观心态设定目标,于是得出“行不通”的否定结论。
在设定目标阶段,我会剔除这样的人。
换上会立刻付诸行动的乐天派,哪怕有点鲁莽和冒失也没关系。
我知道实行时困难重重,所以不指望设定的目标能轻易实现。
这就像推动沉重的车轮,起步的一推至关重要。这“一推”便是“非常乐观地设定目标”。
反之,在设定目标时如果纠结于理论和逻辑,则是无意义之举。
只要推动了车轮,接下来只会越转越快,势不可挡。
但如果放任鲁莽和冒失的乐天派,车轮就会像脱缰野马般迷失方向。
因此在设定目标后,就需要制订具体计划。
而在制订计划时,就不得不面对诸如“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等现实问题。
但目标已定,决心已下,因此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地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
比如“从何处招募人才”“从何处引进技术”等。
在绞尽脑汁、态度悲观地制定完计划后,对于“技术瓶颈”“人才缺口”也有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于是便进入实施阶段。
这时候就要转回乐观心态,切不可再有负面的疑惑。
在实施阶段,中村天风先生的哲学是十分受用的。
他强调“人生在世,应常怀积极开朗之心,以正面的态度面对一切”。
换言之,应彻底摒弃悲观的负面情绪。
要发自内心地相信“一切皆会顺利”。
哪怕中途遭遇失败,也要把失败变为自己成长的滋养。
总之,在实行阶段要极度乐观地放手去干,这便是成就新事业的要诀。
直播预告
6月17日(今日)9:00
6月17日(今日)9:00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